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大力推进我国艺术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繁荣,更好地为新世纪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参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规划》,结合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特制定《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规划》。
艺术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华文化建设,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将取决于它的传统的保存和文化创新。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并将一切先进文化的有益成份融入自身的文化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必由之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艺术科学研究,肩负着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创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历史重任。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把深化和拓展艺术科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 “十五”时期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回顾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艺术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江泽民同志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中共中央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国家也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都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科学的建设和发展。
“十五”期间的学科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共评审立项292项课题,比“九五”期间的104项增长180.77%;“十五”课题的平均资助力度比“九五”期间也有了成倍增长。
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十五”之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制定了《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修订颁布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划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福建、浙江、黑龙江、四川、浙江、山东、天津等省(区、市)相继建立了省级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部分省(区、市)文化行政部门还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并切实加强了课题申报、年度检查、经费管理及鉴定结项等管理职能,为艺术科研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艺术科学研究队伍稳步发展,社会影响日增。“十五”最后一次课题评审,全国申报课题首次逾千;承担“十五”规划课题的百余单位遍布全国(除海南、港澳台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兴文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艺术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科研队伍得到较大的调整和充实,社会化趋势明显,特别是高等院校承担的课题数量逐年激增,成为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力量的主体。
艺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和“九五”时期相比,艺术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倍增,一批国家重大及重点课题相继进入收获期,总结中华文化艺术悠久历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扎实厚重;抢救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探讨文化艺术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成果应用价值初步显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三足鼎立,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特别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的“全国艺术科研数据库类”课题的设立,为悠久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抢救、整理、保护和开发,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激活和开拓了艺术科研的新思路、新领域,进而有力地促进了艺术科研的学科布局和科研队伍结构优化调整,使艺术科研整体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时代活力和生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艺术科学的创新能力还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紧密联系我国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及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实际的应用性研究尚缺乏深度、前瞻性与实效性,在我国文化事业及艺术科学学科建设上具有原创性、前沿性或质量高、影响大的力作仍不多见。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学科基础及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依然相对薄弱。艺术科研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质量的提高却相对缓慢。由于学术风气和学术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急功近利、复制拼凑的现象甚至在局部有所蔓延。这种情况已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忧虑。而在文化艺术建设中艺术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问题依然存在,艺术科学的投入依然严重不足,艺术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改革和完善,这些都是“十一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繁荣发展包括艺术科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艺术科学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中一系列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并鲜明地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为座标,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认识,科学回答改革开放和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所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总结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历史和现实、学术思想资料和学术思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本学科既已形成的基本范畴、观点、体系置于现实之中,使其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改造旧体系或构建新体系。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动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生命力,也是艺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要在艺术科学研究中,积极倡导和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都要努力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结论;要坚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艺术科学研究,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来推进艺术科学研究,努力使艺术科学研究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科学学科体系,把我国艺术科学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方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艺术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双百”方针,是我党总结历史经验,揭示文化和科学发展规律,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而确定的正确方针。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确立研究课题,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积极探索并遵循艺术科学独特的发展规律,尊重艺术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要在坚持正确理论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讨论,鼓励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争鸣,提倡同志式的、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提倡学术流派和学术风格的多样化。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形成学术空气活跃,百家争鸣,新思想、新观念、新学科、新学者脱颖而出,艺术科学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艺术科学发展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也是繁荣发展艺术科学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规划选题、成果评价方式引导广大艺术科学工作者以解决我国文化艺术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提炼研究选题,汲取营养,在推动文化艺术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实现理论的升华和艺术科学的价值。
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大胆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是繁荣发展艺术科学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传统,是在同外来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碰撞和竞争中形成的,不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和民族智慧的宝贵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必须以放眼世界的宽广视野,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从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去拓宽研究空间。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跟踪学术研究动态,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使艺术科学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在思想理论体系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创造能够充分表达这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逻辑结构,以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十一五”时期艺术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要围绕党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的大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以深化、拓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加强、完善我国艺术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为中心任务,努力实现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有显著效用、原创性前沿性研究和基础研究有重要建树的总体目标。
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基本原理、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配合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开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建设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艺术学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科学总结和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传播历史和重要作用,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阐发。
深化和拓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艺术创作、生产与科学发展观、先进文化及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的艺术生产如何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摆在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和文化创新战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剖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联系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着重探讨新的社会语境下,传统价值观在当前的承扬问题,力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找到弘扬传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深化和拓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及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市场、文化安全及其政策法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及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研究。针对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与文化创意性经济的重要性愈益凸显的现状,大力推进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深入探索、研究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注重考察与调研国内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如何促进文化艺术产业主体、产业市场、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化运作模式;深入研究国外文化艺术运作状况,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当前国际文化活动的空间与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与策略。在研究方法上,把文化价值与具体的艺术门类结合起来,把文化发展战略与具体的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实现理论与产业实践的双向互动,以尽快实现研究成果的体系化、科学化、社会化,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及其当代发展问题研究。针对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化和拓展艺术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及电视艺术、舞蹈等有一定学科基础积累的艺术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和扶持曲艺、杂技、木偶等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建设滞后的艺术门类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各艺术门类学科当代发展问题研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视和加强艺术学各门类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高度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与艺术科学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加强和拓展在多学科互渗融合中出现的新兴领域研究,大力推动新兴技术手段在艺术科学领域的应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电视系统的数字化,随着数字有线电视、卫星直播电视和数字影院的普及、节目频道的激增、影视实体的信息化及其欣赏方式的变化、加入WTO后我国影视领域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国际竞争的加剧等,都将对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学科体系建设乃至社会生活、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加强对这些领域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当代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愈益重要,成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重要途径,动漫、网络、游戏等发展迅猛,美术设计、漫画影视制作与新兴的文化产业结合,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和管理乃至艺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已十分迫切。
深化和拓展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传承与利用问题研究。在全社会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的情况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保护实践中的经验、问题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提升,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和迫切需要。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力量,对那些大量的尚未引起关注和正在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和研究。
四、“十一五”时期艺术科学研究的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改进服务,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体现着我国艺术科学的方向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根据“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规划研究及管理的新任务、新情况,从2007年开始,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从两年评审一次调整为一年评审一次。为此,要切实完善有关管理办法与制度,努力提高艺术科学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强化精品意识,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中选优的评审原则,改革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完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严把立项“入口关”和结项“出口关”,进一步提高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质量,确保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成果。
进一步健全并强化中级管理机构的职能及其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以优质高效为努力方向,逐步实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年度(中期)检查、鉴定结项、评奖、成果转化推广、综合统计及信息资料库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与咨询服务。
加强对国家文化战略重大前沿问题及相关政策等前瞻性研究的总体规划,探索并逐步建立重大课题的委托、招标制度。深入研究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中一系列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和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繁荣艺术科学的重要任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强总体规划,探索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审、研究及管理的有效运作机制,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成果的产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的跨地区、跨系统、跨学科合作、协作与集体攻关。积极推动艺术科学研究从材料积累为主到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艺术科学学科体系为主的转变;在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从单兵作战、分门别类的研究为主向协同攻关、综合研究为主的转变。推出一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时代精神、有较高学术水准和推广应用价值、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
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规划和选题,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艺术科研资源配置。努力探索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探索建立若干具有高水平、资源共享的艺术科学研究基地,通过评建重点学科基地促进优势学科及科研队伍的建设,将选题规划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文化艺术科研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结合起来。培养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老中青、专兼群相结合的艺术科研队伍和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科研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准和研究特色、具有示范意义的艺术科研实验基地和学科基地,切实提高艺术科学规划水平和研究水平,更好地发挥艺术科学规划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和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宣传和奖励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拓宽成果宣传渠道,建设全国艺术科研成果文库,开辟并通过“成果要报”、“艺术科研论坛”等方式,促进艺术科学规划优秀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运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要把宣传优秀成果与宣传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努力扩大艺术科学研究和艺术科学优秀人才的影响,不断深化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对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程中重要战略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健全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工作,使之成为优化、凝聚科研队伍,繁荣艺术科学的重要有效途径。
|